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西藏景點推薦】岡仁波齊峰轉山

岡仁波齊峰海拔6638,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印度教、藏傳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以及古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岡仁波齊峰形似金字塔,藏民稱像石磨的把手,四壁非常對稱。由南面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由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一橫向岩層構成的佛教萬字格(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佛陀曾在此轉法輪,現在仍有五百羅漢常住于此,是最殊勝的佛山道場,也是佛經中所說的德斯雪山。

岡仁波齊峰 - 簡介

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是世界公認的神山,同時被認定為世界的中心。崗仁波齊並非這一地區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終年積雪的峰頂能夠在陽光照耀下閃耀著奇異的光芒,奪人眼目。加上特殊的山形,與周圍的山峰迥然不同,讓人不得不充滿宗教般的虔誠與驚歎。
印度人稱這座山為Kailash,也認為岡仁波齊峰是世界的中心。印度教裏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大、地位最高的濕婆,就住在這裏。而印度的印度河、恒河的上游都在此發源,所以,現在在岡仁波齊見到大批的印度朝聖者就不奇怪了。
幾個世紀以來,岡仁波齊一直是朝聖者和探險家心目中的神往之地,但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夠登上這座神山,或者說至今還沒有人膽敢觸犯這座世界的中心。旅行者把目光投向這塊聖潔之地不過是最近幾年才有的事,不過人數依然不多,這或許是一件值得慶倖的事情。
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寺廟。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以後依次為止拉浦寺、松楚寺(也稱幻變寺)、江紮寺和賽龍寺,其中後兩座寺位於內線。這五座寺廟都有不少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並留存有豐富的雕刻塑像壁畫等文物,但如今都程度不同地毀壞了。

岡仁波齊 - 名稱來歷

聖湖瑪旁雍錯神山岡仁波齊峰 伴隨再側
岡仁波齊在藏語中意為“神靈之山”,在梵文中意為“濕婆的天堂”(濕婆為印度教主神),苯教更是發源於此。從印度創世史詩《羅摩衍那》以及藏族史籍《岡底斯山海志》、《往世書》等著述中的記載推測,人們對於岡仁波齊神山的崇拜可上溯至西元前1000年左右。據苯教經典描述:一條從岡仁波齊而下的河,注入不可征服的湖泊——瑪旁雍湖。有四條大河由此發源,流向東、南、西、北四方。
流向東方的是當卻藏布馬泉河(下游為布拉馬普特拉河),綠寶石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朗駒一般強壯;流向南方的是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為恒河),銀沙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如孔雀一般可愛;流向西方的是朗欽藏布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金礦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壯如大象;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獅泉河(下游為印度河),鑽石礦藏豐富,飲此水的人們勇似雄獅。每年有絡繹不絕的來自印度、不丹、尼泊爾以及中國各大藏族聚居區的朝聖隊伍,使得這裏的神聖意味綿延了幾千年。
據說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也就是指它。據《佛學小辭典》:須彌,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前佛教時代的象雄苯教時期,岡仁波齊被稱為“九重(萬)字山”,相傳有苯教的360位神靈居住在此。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此山為降落之處。在西元前5-6世紀興起的耆那教中,崗仁波齊被稱作“阿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是耆那教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刹獲得解脫的地方。

岡仁波齊 - 傳說

岡仁波齊峰像是一座大金字塔
岡仁波齊峰據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道場,在印度教中它又是濕婆大神的殿堂,耆教和苯教都有圍繞象徵純潔與仁慈的岡仁波齊轉山可以洗去罪孽的傳說,人們多以為它只不過是一處虛幻的所在,一座概念的山,殊不知,它竟是一座現實的山。《大藏經·俱舍論》記載:從印度往北走過九座山,有座“大雪山”,這就是綿延千里的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岡仁波齊。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肖屬馬。佛祖釋迦牟尼尚在人間時,守護十方之神、諸菩薩、天神、人、阿修羅(古印度神話中的一種惡神)和天界樂師等都雲集在神山周圍,時值馬年,因此,馬年便成為岡仁波齊的本命年。
據說朝聖者來此轉山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轉山十圈可在五百輪回中免下地獄之苦;轉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而在釋迦牟尼誕生的馬年轉山一圈,則可增加一輪十二倍的功德,相當於常年的十三圈,且最為靈驗和積長功德。千百年來朝聖者絡繹不絕,在通往神山的一條條道路上,形成了一個耐人尋味、令人感慨的永動流。神山已深深地寓於西藏的宗教歷史文化之中,她神奇誘人,是人與神、人與自然結合的精神之山、文化之山、信仰之山。
在佛教盛行的年代裏,當地及印度、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等國的佛教徒,把岡仁波齊峰當成祈天求神的聖地。至今在“神山”腳下還殘存著持有不同國度風格的古刹。當時那些虔誠的佛教徒,不遠千里,不辭辛苦來到岡仁波齊峰這脫離塵世的“仙境”求取“神靈”,表達他們的“誠心”。他們要沿路叩頭祈禱,最後到“神山”之下繞山朝拜數圈,才算完成宿願。要是在朝拜中死去,那便是福高德重,從聖地升天;要是朝拜回歸,便得到當地居民無限的崇敬,因為到過“聖地”,且取得“聖水”、撮得“神土”而回,堪稱功德高深。

岡仁波齊 - 轉山路線

岡仁波齊峰
岡仁波齊的轉山道分兩條:外線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內線是以岡底斯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為核心的小環山線路。
轉山路上,苯教徒轉山方向與順時針方向的藏傳佛教徒正相反,他們沿逆時針方向轉。苯教,俗稱黑教,是西藏古代盛行的一種原始宗教,最初流行於阿裏一帶,它崇奉天地、山林、水澤的神鬼精靈和自然物,重祭祀、跳神、占卜、禳解等。苯教在吐蕃王朝前期占統治地位,佛教傳入西藏後,佛本之間展開了長期鬥爭,西元8世紀後苯教勢漸衰,後苯教吸收了佛教部分內容,改佛經為本經,繁衍教理教義,發展成為定型的一個教派。岡仁波齊原為苯教神山,後來佛教大師米拉日巴與苯教徒那如本在此鬥法,結果佛勝本敗,神山也自此易主。
岡仁波齊峰轉山人需在57公里長,海拔48005723處的轉山路上行走或叩頭,快者日夜兼程當天可轉完,而一般人則23天時間轉一圈,磕長頭則需15-20天。轉山人一般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每逢藏曆馬年岡仁波齊峰轉山的朝聖者最多。
神山岡仁波齊峰周圍有紮布熱寺、確古寺、哲熱寺和祖珠寺4個小寺,寺雖小,但每個寺廟都有許多的故事和傳說,轉山一定要拜這些小寺,這是轉山的一部分。
轉山一般是順時針方向為宜,從塔欽開始西行,第一天上路,會覺得比較辛苦,尤其下午山路逐漸傾斜。第二天的難度更大,一開始的山路傾斜度頗大,過完天葬場後坡度稍減,但隨後上山的路,是全段最辛苦的,抵達這山口的瑪尼堆時,不妨多拍些照片,因為這裏就是整段遠足路程的最高點了。神山岡仁波齊峰就在兩邊不遠處。
過了瑪尼堆開始下山,到河谷後,路已變得很平坦,這時周圍的河川風貌是另外一番景致,經過前兩天的艱辛,第三天只是6公里平路,一般帶導遊的包車團,都會在出口收費站接人,不然,要再走3公里才返回塔欽。

岡仁波齊 - 轉山路程

岡仁波齊峰轉山道
第一天(22公里10小時)塔欽往西行5公里至入口(這裏的豎旗澌場立了一柱20高的風念經),行6公里至河邊,再行15公里至河對岸山坡的寺廟,那裏可供住宿;
第二天(22公里8小時),從寺廟出發約4公里到達葬場,步行4公里至山坳的瑪尼堆(海拔5700),再行4公里可到河邊,此時可在距離10公里處的廟內住宿;
第三天(9公里5小時),從廟出發約6公里可至出口收費站,再行3公里便可到達大金。此時轉山結束。
早飯後儘早出發。向西走不出多遠,然後向山坡腳靠近就能看到轉山的小道。緩緩地爬高1個小時可到達一個小山坡頂,上面的瑪尼堆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經幡,這裏已經可以看見神山了。由此下坡,小道折向北進入拉曲峽谷(Lhachu Valley)L個小時後來到兩腿佛塔(ChoSen Kang-nyi),這是神山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從它的兩條腿之間穿過會得到神的保佑,而有罪的人則無法通過。這裏海拔4750
佛塔的東面幾百米處有一棵巨大的經幡柱(Darboche flagpole),經幡柱每年415齋會定期更換,這是一個十分隆重的儀式。如果你計畫在馬年轉岡仁波齊峰,一定不要錯過這一天。接下來要沿小路下到穀底,兩側是聳立的紅色峭壁。西側中部的峭壁上建有Chogu(海拔4820),初建於13世紀。峭壁下就是Lhachu河,跨過河上的小橋可以爬上這座懸空寺。寺中神壇上方的玻璃櫃中有一尊珍貴的塑像叫Ch0gu Opame,來自印度,據說會開口說話。從這裏能夠看到岡仁波齊極具震撼力的西壁,那三角形的冰壁仿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的佛像。轉山道在小橋分作兩條,分別沿著Lhachu河的東西兩岸。兩條道都通向Drirapuk寺,大約還有35小時的路程。西岸的路在快到的時候必須脫鞋涉水,沿東岸的路則要稍微遠一點。兩條路都不陡,但海拔一直在緩緩上升。此時東側的岩壁擋住了視線,看不到神山。
Drirapuk寺在Lhachu河的北側,名字的意思是雌犛牛角洞。寺正對著輝煌壯觀的岡仁波齊北壁。Drirapuk有住處, 20元/床,人多時只好睡鋪在骯髒地板上的墊子。第一天上路,會覺得比較辛苦,尤其下午山路逐漸傾斜,令人倍感呼吸急促。第二天 Drirapuk-Zutrulpuk22千米,8小時。

岡仁波齊峰
這是最考驗意志和體力的一天,要爬高762,到達整個岡仁波齊峰轉山路途中的最高點Dolma La山口,海拔5630。沿著Dfirapuk北面的峽谷走上23天便是印度河的源頭,而轉山路則是向東,在神山岡仁波齊峰的左側。路一開始就是一個陡峭的石頭坡。小路彎彎曲曲來到5330Silwutsel Charnel Ground--一死亡之地,滿山坡都是衣服、布條覆蓋的瑪尼堆。這些代表著一次象徵性的死廣,信徒們認為滴上一滴血或留下一縷頭髮效果會更好。
在小路被兩旁的大石頭所擠迫而變得狹窄的地方,便是罪惡的檢驗石。據說如果人前世作孽太多則無法通過。走到Siltwutsel的盡頭,小道的右側是聖者米拉日巴(Milarepa)的腳印。這裏是Milarepa和苯教的大法師Naro Bonchung鬥法之地。相傳二人為誰佔領岡底斯而鬥法時,相遇在卓瑪拉(Dolma La)山口的巨石上,為說服對方皈依自己的教派而互不相讓。
時間久了,石頭上都踩出了深深的腳印。遙想這些神奇的傳說也許可以讓你的轉山之路不那麼痛苦,不過Dolma La山口仍然會讓你上氣不接下氣,每爬幾步就忍不住要找塊石頭坐下喘上一陣粗氣。在Dolma La神秘而有些詭異的氣氛中可以休息一下疲勞的雙腿,吃點東西,然後開始沿陡峭的碎石小道下山。這一段是整個轉山途中最危險的一段,很容易崴腳。難以想像在這樣的路上怎麼完成一整套磕長頭的動作。往下看,山口南面是碧綠如玉的托吉錯(5608),意為慈悲湖。傳說在此湖中沐浴,能洗淨身上的污垢和孽障。
下了坡路跡就消失了,只有在一塊塊褐色的大石上蹦蹦跳跳前行。重新找到小路,再下一個土坡來到Lham Chukhir河谷中。在小路和小河交匯地附近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是岡仁波齊峰轉山道上的第三處佛祖腳印。河的兩岸都有路。東岸的路不像西岸那麼泥濘,看神山的視野也更開闊一些,不過你需要踩著河中的石塊到東岸,夏季水大時會比較麻煩。經過一個瑪尼堆群時,你有機會最後一次近距離地看一眼岡仁波齊的雄姿。
走在河岸上感覺輕鬆了不少。幾千米後,小河轉向南,進入另一個峽谷。河岸邊的草地上是紮營的理想場地,沒帶帳篷的人只好沿峽谷走2小時到Zutrupuk寺歇息了。Zutrupuk的住宿條件比Drirapuk要好一點, 20元/床。 

第三天 Zutrulpuk-塔欽11.3千米3小時。早晨起來 參觀Zutrulpuk(海拔4790)M~arepa's Cave(米拉日巴洞)在面北的一間紮倉內,房門並非總是開著,需要找到寺內的喇嘛,最好作點小小的捐贈。
回塔欽的路很輕鬆。在小河快要流出峽谷進入巴噶平原的地方,河岸變得很陡,沿途經過一些多彩的石頭,由紅到黃,由黑變紫,這一帶叫TrangserTrangmar(金色和紅色的石壁)。然後小路拐向右方,沿山腳一直回到塔欽。經過前兩天的跋涉,這第三天實在很輕鬆。

岡仁波齊 - 注意高原反應

岡仁波齊峰

欽的海拔是4575,轉山過程中最高點多瑪拉山口達到5630。一路走來,也許你已途經數個海拔超過5000的山口,但你要知道徒步走上5600和坐車路過5600絕對是兩個概念,因此對可能發生的身體的不適要有足夠的重視,先充分瞭解自己的高山反應情況,以及在高原上的適應能力。
其實到了高海拔的地區,大多數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高原反應。儘量慢慢的行動,不要讓自己頭痛。劇烈的運動會導致一些很難受的反應,如果你覺得自己考慮問題有點遲緩,那無論如何應該休息一下。
到塔欽之後最好先休息一兩天休整一下,到附近的小山上轉轉作適應性訓練。若是感覺不好就推遲出發。注意一路上多喝水,注意飽暖防止感冒,注意飲食衛生,帶上阿司匹林、感冒藥、腸胃藥等常用藥。如果高原反應症狀持續或加重,立刻降到低海拔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